四成媽媽感缺奶水棄哺乳
四成媽媽感缺奶水棄哺乳(2007年7月25日)
醫生指逾九成正常 欠知識支援致誤解
|
| 母乳育嬰的益處廣為人知,但這亦是一項艱巨任務。3個媽媽昨日應邀香港健康網絡邀請,向傳媒分享餵哺母乳的苦與樂。左起﹕社工媽媽陳太,以及梁太和陳太。(李紹昌攝) |
|
|
【明報專訊】國際母乳餵哺周(8月1至7日)將至,一項調查顯示,餵哺母乳的益處在港可謂深入民心,只有36.2%受訪母親能堅持以母乳餵哺嬰兒6個月或以上。外出和工作環境限制仍是她們停止餵哺母乳的主因,但亦有43%受訪者因自感乳汁不足而放棄。兒科醫生指出,理論上絕大部分母親都可提供足夠乳汁,如此多受訪者表示乳汁不足,應是缺乏相關知識與支援所致。
僅36%母乳餵哺半年以上
是次調查由香港健康網絡進行,於6月下旬透過電子問卷及電話訪問504個有母乳餵哺經驗的母親。結果發現,95%受訪母親對母乳餵哺與嬰兒身心健康的關係有所認識,亦有逾半(55.3%)受訪者產前計劃以母乳餵哺嬰兒至少6個月,最後卻只有三成半能夠達標。66%受訪母親表示,外出及工作環境不方便是她們放棄母乳育嬰的原因,其次是自感乳汁不足,達43%。
面對乳汁不足的問題,42.2%受訪母親會以傳統方法飲用魚湯進補,而31.5%會用奶粉代替母乳。若未能持續以母乳育嬰,七成受訪者會順其自然,但亦有四分一受訪媽媽會出現自責內疚、感到沒有把最好食物給BB等負面情緒。
兒科專科醫生趙永指出,調查結果反映很多媽媽在母乳餵哺上「心有餘而知識、支援不足」。從醫學角度看,應有超過九成母親能提供足夠乳汁予嬰兒,但有些母親不知道母乳嬰兒的進食次數比奶粉嬰兒更頻密,見嬰兒常常哭喊、每隔一兩小時便肚餓,就擔心自己的乳汁不足才致嬰兒吃不飽,於是改以奶粉餵哺;但母乳是有求才有供的,嬰兒吃飽奶粉後對母乳需求減少,會直接導致母乳減產,結果母親更依賴奶粉,造成「乳汁不足」的惡性循環。
倡規定公共設施商場設餵哺空間
趙續稱,餵哺技巧不當亦會令嬰兒無法吸啜足夠乳汁,使母親產生乳汁不足的錯覺(見另稿)。母親亦不宜因無法持續餵母乳而感自責內疚、有失母職等,因壓力會影響母乳分泌荷爾蒙的水平,過高期望只會帶來反效果,提醒媽媽保持心情舒暢和充夠休息。
針對六成半受訪者指外出及工作環境不便哺乳,香港健康網絡總監伍妙敏建議政府立法,規定公共設施、交通工具及商場要設置足夠和安全衛生的餵哺空間,並對未能餵哺母乳的媽媽提供足夠支援和情緒輔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