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t watch more Video for TCM, Health, Please Visit ---- HERBS DOCTOR

Sunday, February 3, 2008

心臟病患吃魚油有利有弊

心臟病患吃魚油有利有弊
有心絞痛、安裝起搏器又心跳過速者慎服

【中新網】據科技日報報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聖邁克爾醫院的科學家研究認為,補充魚油對某些心臟病患者有所幫助,但對另一些心臟病患者卻是有害的。相關文章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上。

多倫多大學的戴維.傑金斯教授和聖邁克爾醫院的保羅.多利安博士對安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開展了魚油補充的臨床試驗,根據對臨床試驗結果的綜合評判,他們發現,臨床試驗結果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顯示出魚油對某些心臟病患者有益處,但同時對另一部分患者卻有明顯的副作用。

傑金斯教授表示,魚油對心臟的影響複雜而多變。這些影響包括阻斷心臟離子通道,減輕纖維化,減少血液凝結,改變免疫功能等。

許多醫學臨床試驗和調查結果顯示,以食用魚肉或服用補充魚油的方式為身體補充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可以使心血管疾病患者降低死亡、心臟病發作、嚴重心律不齊的風險,同時還具有延緩動脈硬化和降低血壓的作用。但也有證據顯示,大劑量服用魚油對人體也有危害,尤其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最近的分析數據表明,有些人應當小心服用魚油,這些人包括患有穩定性心絞痛的男性,安裝了心臟起搏器而又有心動過速病史的患者,以及安裝了心臟起搏器但沒有服用抗心律不齊藥物的患者。

2008-01-28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維生素D不足易患心臟病

維生素D不足易患心臟病

【新華網】美國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顯示,維生素D含量低的人群罹患心臟病、心力衰竭及中風的風險較高。

據美國《循環》月刊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耗時五年跟蹤調查了1739名平均年齡為59歲的研究對象,他們均沒有心血管病史。研究人員定期給他們採血,測維生素D含量。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將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這些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全部考慮進去,與維生素D含量高的人群相比,含量低的人群患心臟病、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要高出60%,如果還同時患有高血壓的話,這種風險更將加倍。

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令人振奮,但現在就說攝入維生素D便可以降低心臟病等風險還為時尚早,暫時也無法建議人們出於此目的而攝取維生素D。

專家建議,為改善缺乏維生素D的症狀,人們可採用常曬太陽、食用牛奶和多脂肪魚類等手段。一周曬三次太陽,每次10到15分鐘,就能獲取所需要的維生素D量。

另外據英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維生素D吸收較多的人,衰老速度較緩慢。人體90%的維生素D通過日照獲得,因此維生素D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較常接受日照的人比避免日照的人生理機能年輕5歲。

2008-01-28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貪吃 大腦杏仁核體作祟

貪吃 大腦杏仁核體作祟

【本報綜合報導】身材比較福態的人常抱怨,只要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被人說是貪吃,但據東森新聞報導,科學家真的發現了「愛吃的秘密」,實驗發現,愛不愛吃很可能與大腦後方的某個區域叫做「杏仁核體」有關,因為這個部位會通知大腦產生飽足感,而胖子之所以吃個不停,就是這個區域沒有啟動,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吃飽了。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貪吃與否可能與大腦中的某個區域叫做「杏仁核體」有密切關聯。美國能源部的布魯克海文國家研究室針對18名受測者進行實驗,他們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比較高,通常也就是比較肥胖的人,即使吃下一樣份量的食物,飽足感比BMI指數較低的人還要來的少。

也就是說,BMI較低的瘦子早已經覺得很飽,但BMI較高的人卻沒有感覺,問題就出在這個杏仁核體!當人體吃下大量食物,大腦左後方的杏仁核體會發出飽足感警告,科學家發現,BMI高的人,杏仁核體的反應比BMI低的人更遲鈍,也因此 BMI高的人一直吃下食物,大腦卻沒有飽足感,惡性循環之下,自然吃下更多的食物。

事實上,過去早有科學家建議,吃東西時應該要細嚼慢嚥,大腦才會接收到飽足訊息,狼吞虎嚥不但又害健康,也可能因此吃下過多食物,不過上述的科學研究並沒有說明,BMI高的人在體重管理並降低BMI值之後,大腦中的杏仁核體是否會因此而變的更加靈敏?但無論如何,維持適當體重並儘可能慢食,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

2008-01-29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飲食習慣不良 孩子患成人病禍首

飲食習慣不良 孩子患成人病禍首

 吃「速食」,讓孩子遠離「成人病」。
【新華網】近年來,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成人病」在兒童中頻頻出現。專家指出,不良飲食習慣,是孩子患「成人病」的罪魁禍首。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關穎說,隨著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父母在孩子的飲食、營養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可是這些年,兒童患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等「成人病」「現代生活方式病」的比例不斷攀升,少年兒童的飲食不科學,尤其是不良飲食習慣是其主要的內在原因。

關穎指出,有的孩子用餐無規律,饑一頓飽一頓,尤其是不吃早餐較為突出;有的父母為了圖方便和滿足孩子的口味,鐘情「速食」;有的孩子偏食、挑食;還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就用零食代飯,大量食用巧克力、糖果,還有的用飲料代替白開水等等。這樣無規律、不科學的用餐,使孩子在營養過剩的同時同樣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威脅。

為了讓孩子遠離「成人病」。關穎提示父母:要培養孩子規律用餐的習慣,改變「早餐被忽略、午餐在流浪、晚餐太豐盛」的現狀,定時定量用餐;多學點膳食營養常識,合理搭配穀類、蔬菜、水果、肉蛋類、奶類;讓孩子少吃零食,糾正偏食,少吃「速食」,別拿飲料當水喝。

此外,不要盲目給孩子用保健品。關穎說,在孩子生長發育中,主要的營養來自日常的合理飲食,孩子缺乏營養多是偏食造成的。父母不要聽信某些保健品「神奇功效」的宣傳,把培養健康、聰明孩子的希望寄托於各種保健品,這樣不僅花費錢財,對孩子的健康也沒有好處。

2008-01-30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纖瘦女性 懷孕早期易流產

纖瘦女性 懷孕早期易流產

【中新網】據廣州日報報導,英國科學家最新調查研究顯示,腰身纖瘦的女性更容易在懷孕早期流產。「英國皇家衛生與熱帶醫藥學院」的一組醫學人員,經過對600名流產女性以及6000名懷孕超過三個月的女性進行觀察與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研究顯示,纖瘦的女性懷孕頭三個月比正常女性流產率高出72%。

研究還發現,每日都吃瓜果蔬菜和巧克力的婦女,流產的危險會大大降低。據統計,僅在英國,便有五分之一的孕婦可能流產,每年影響到約25萬名女性。

過去廣為人知的可能增加流產危險的因素包括大齡、不孕、流產前例等母體本身可能出現的問題,另外還有吸菸、飲酒等外部因素。但究竟哪一種因素最有可能導致流產,目前醫學界尚無定論。研究同時顯示,懷孕早期每日服用維他命補品的婦女流產率比不服用維他命補品的低50%。

研究結果還顯示,單身母親以及人工授精受孕的女性懷孕早期流產率遠遠高出普通孕婦。

有趣的是,懷孕初期有噁心、嘔吐反應的婦女,則不大可能流產。有反應孕婦的成功生產率比平均值高70%。專家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人們一直勸誡孕婦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精神壓力,都是有利於母嬰健康的良言。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希望研究結果被看作對瘦弱女性的一種批評。他們表示,希望新研究結果能夠幫助成千上萬的懷孕女性更好地保持健康、度過孕期。

2008-01-29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電子隱形眼鏡 研發有成

電子隱形眼鏡 研發有成
能拉近、分析遠處目標 視力受損或能「重獲視覺」

【新華網】擁有「火眼金睛」也許不再是孫悟空的「專利」。美國科學家正在利用奈米技術,開發一種能拉近並分析遠處目標的電子隱形眼鏡。

據「科學現場」網站報導,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哈維.何近日在由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主辦的一個國際會議上宣布,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把一個電路和照明體植入普通隱形眼鏡中。

植入隱形眼鏡的電路由幾毫微米薄的金屬製成。1毫微米即1奈米,為十億分之一米。實驗中,兔子戴這種眼鏡超過20分鐘,眼睛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學家巴巴克.帕爾維茲說,儘管剛取得初步成果,但這種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潛水員和飛行員能利用這種眼鏡確定方向和速度,遊戲玩家能在「眼皮底下」打遊戲,視力受損者也可能因此「重獲視覺」。

「人們或許能發現種種以前無法想像的應用,」帕爾維茲說,「我們的目標是展示這種基礎技術,確保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08-01-30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巴金森氏症患 走路變容易

巴金森氏症患 走路變容易
便攜式新裝置 繫在患者腰帶指引移動時節奏

【新華網】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日前宣布研製出一種使用電池的便攜式設備,可以幫助巴金森氏症患者重新找到走路時的節奏。

由新加坡綜合醫院的理療專家與義安理工學院機械工程係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小組發明了這種設備。該研究小組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令患者的行動變得不穩,只能邁急促的小步或在狹窄的空間裡動作凝滯,需要提示才能邁出下一步。

新發明的設備能給出提示,告訴患者何時以及怎樣邁步。它在地上打出一道紅色激光束,為患者指引道路。這種繫在腰帶上的裝置使用時能發出不同的聲調,促使患者移動雙腿,它還會震動。

發明者說,醫院臨床試驗表明這種裝置能使患者走得更好,並能減少動作凝滯現象。

一名患者說,激光束所給的視覺提示對他幫助很大。目前他的步態有顯著改善,自信心也得到提高。

2008-01-30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醫生病人 手機溝通

醫生病人 手機溝通
西班牙試驗醫療計劃 急診比例下降66%,節約醫療成本,病人滿意度也提高。

【新華網】西班牙《世界報》近日報導說,西班牙正在一些醫院進行「手機醫療計劃」的試驗活動。

巴倫西亞市佩塞特醫院一年多前開辦了手機跟蹤外科門診病人的服務,試驗透過手機增進醫生與病人的接觸,同時為完善病人的電子病歷做補充。一名病人反映說:「醫生透過手機問我感覺如何、是否發燒等,並給我提出不少建議。我感覺放心多了,因為我知道出了問題會有醫生幫忙解決。」

事實證明這種服務非常成功,病人急診的比例因此下降了66%,在醫療成本得到節約的同時,病人的滿意度也在提高。

也許一條短信無法挽救一條生命,但可以間接地做很多事情,例如提醒病人去看病,在空氣中花粉含量很高時提醒他們外出小心,提醒家長送孩子打疫苗,提醒病人按時吃降壓藥以及給自己換藥等等。這都是一些日常的預防措施,但對於那些健忘的慢性病患者來說,日常預防和關注是非常重要的。

路易斯.蒙特亞古多醫生負責心臟病治療,他說,手機的功能不再是純粹的提醒作用,還可以透過它向主治醫生發送脈搏、血壓甚至心電圖等有關病人病情的各種參數。蒙特亞古多表示,除了給出治療方面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手機聯絡給病人一種心理安慰,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醫生在時刻關注自己。

手機醫療還可以應用於更複雜的病症,例如那些因腎衰竭在家做血液透析的病人,透過和醫生手機聯絡,會感覺壓力減少和更安全。

醫生認為,糖尿病可視為適合手機醫療的典型病症。對於這樣一種診斷和治療都依靠日常控制的疾病來說,經常跑醫院並不適合病人。現在病人可以透過手機登錄醫院網絡,將自己的數據傳送到電子病歷上,從而得到是否改變胰島素注射量的建議。

但在技術發展方面,這絲s服務遇到了挫折。因為病症越復雜,軟件也越復雜。事實上,手機醫療選擇的對象多是年輕人,因為他們更容易掌握新技術。

儘管如此,手機醫療在執行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例如手機信號連接不暢、網絡覆蓋面不夠和不能傳送照片等。

2008-02-01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紅斑狼瘡又發現6致病基因

紅斑狼瘡又發現6致病基因

【新華網】繼2007年12月發現第一對染色體中名為TNFSF4的基因可能參與了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發生之後,科學家們日前又確定了六個與SLE相關的基因。英國《自然遺傳學》和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周刊發表了關於這六個基因的研究報告。

這六個基因可以獨立或共同作用,引發系統性紅斑狼瘡。這是一種慢性狼瘡,可以對人體的皮膚、肺部、血管、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這六個基因分別是位於第16對染色體的ITGAM、位於第八對染色體的BLK、位於第11對染色體的KIAA1542、位於第一對染色體的rs10798269、位於第三對染色體的PXK和位於第四對染色體的BANK1。

狼瘡能令人體抗體襲擊體內組織,導致炎症發生。炎症通常不太嚴重,但在一些個別案例中,炎症能帶來生命危險。現在對此病仍缺乏有效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的是炎症。

確定出與疾病有關的基因有多重作用。確定有患病風險的人,可以在生活方式上進行調整,避免引發疾病。製藥商也可以研製針對特定基因的藥物,以遏止或緩解病情。

2008-02-01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心房顫動 易引發中風

心房顫動 易引發中風

【中央社】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每六個缺血性中風的病患,其中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病患罹患缺血性中風的風險,較正常人高出二倍至七倍。

台灣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政翰指出,心房顫動和心房的退化病變有關,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特別是風濕性心臟病、心臟衰竭、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會加速心房組織的退化。

55歲上下民眾中,少於1%會有心房顫動,但80歲以上約有一成會心房顫動,尤其是高齡化的社會,心房顫動的盛行率會愈來愈高。

心房顫動容易引起併發症,包括心臟跳動不規則且快速,感到頭昏眼花及呼吸短促;心臟內可能產生小血栓,被心臟擠壓出去塞住腦血管,引起缺血性中風;心臟功能逐漸變差,出現心臟衰竭。

李政翰表示,心房顫動引發缺血性中風的機會,每年約有5%,若是曾經中風又有心房顫動,更要小心注意,才能避免再度中風。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和中華科技大學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調查,台灣自1997年至2002年,平均每10萬人有127人有心房顫動的情形,且逐年增加,男性和老年人有較高比例,這些人常伴隨著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這項研究是亞洲國家中第一個有關全國性心房顫動的資料。

2008-02-01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皰疹猛發 可別弄破它

皰疹猛發 可別弄破它
醫師提醒:用生理食鹽水敷 再抹上抗病毒藥 還要避免壓力過大

 單純性皰疹不僅發在嘴魚,還擴散到下巴,讓旁人避之惟恐不及。(趙昭明醫師提供)
劉小姐一早起床時,覺得嘴角燙燙的,不一會,發燙處開始疼痛,劉小姐心想,「慘了,好多年沒發作的單純性皰疹要發了!」果然第二天嘴角出現一大叢水泡,痛得她無法微笑、刷牙。久病成良醫的劉小姐很懂得照料傷口,盡量避免水泡破裂後「毒水」亂流,以免造成他處感染。

劉小姐說,今年單純性皰疹真可怕,嘴角發了水泡叢之後,隔天竟然又擴散到下唇,不多久,連下巴也長出水泡。「我看來像染了怪病,同事朋友避之唯恐不及!」醫師呼籲病患規律生活、避免壓力。

一朝感染單純性皰疹,就成為終生揮之不去的夢魘!單純性皰疹不斷反覆復發,尤其在感冒、熬夜、壓力大時,嘴巴就容易冒出水泡,照顧時要避免水泡破掉,汁液中充滿病毒,會造成其他部位的感染。

單純性皰疹有兩種型別,第一型主要感染嘴巴附近,第二型感染陰部,但是可以藉由性行為,交互感染到陰部或嘴巴。因此很多人覺得單純性皰疹是「髒病」,擔心別人誤以為私生活混亂。其實很多病患是在嬰兒時期,被長輩親吻、擁抱,而導致病毒感染。

皮膚科醫師說,有的單純性皰疹病患常發病,久病成良醫,一有發病徵兆就會警覺,剛發作時病毒還在複製,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用以減輕發作的數目和範圍。一旦水泡冒出頭,就改用抗生素藥膏,可以加速傷口癒合,並避免二次細菌感染。

由於單純性皰疹無法根治,只要感冒、熬夜、壓力大等抵抗力較差的時候,單純性皰疹就容易復發。醫師建議,病患應保持身體健康,避免日曬,以減少發作。

皮膚科醫師指出,最近還接到病患水泡發在耳朵處,懷疑是接觸了單純性皰疹病患,再摸到耳朵,起初清澈的水泡像是耳環一般,因為麻痛難耐,抓搔之後,發生傷口潰爛。

醫師說,病患要小心照料水泡,盡量不要弄破水泡,用生理食鹽水敷幾分鐘,接著抹上抗病毒藥物,單純性皰疹會不斷復發,建議病患應作息正常、避免壓力,復發的機率則會下降許多。

/韋麗文

2008-02-03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夫妻吵架 可能有益健康

夫妻吵架 可能有益健康
研究顯示 壓抑憤怒死亡率易上升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夫妻鬧矛盾時,壓抑憤怒容易導致死亡率上升,而吵架卻可能有益健康。

據法新社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退休教授歐內斯特·哈爾堡領導的研究小組針對婚姻中壓抑憤怒乃至憎恨情感對死亡率的影響,在1971年至1988年間跟蹤調查了密西根州一小鎮的192對中產階層夫婦,其中多數妻子是家庭主婦。

研究人員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這些夫婦面對「不公平現象」時的反應方式,其中26對夫婦屬於「雙方抑怒型」,即夫婦雙方在出現衝突時均壓抑自己的情緒;另外166對夫婦中,至少其中一人會表達自己的憤怒,屬於「非雙方抑怒型」。

他們發現,到1988年,26對「雙方抑怒型」夫婦中,有13對夫婦至少其中一人死亡;而166對「非雙方抑怒型」夫婦中,只有43對夫婦遭受喪偶之痛。更可怕的是,到1988年,「雙方抑怒型」夫婦雙雙死亡的機率幾乎是「非雙方抑怒型」夫婦的五倍。

哈爾堡說:「夫妻共同生活時,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調解衝突……關鍵在於,當衝突出現時,你怎麼應對……要是你不理會它,壓抑憤怒情緒,心裡卻總想著它,繼而憎恨或者打你的配偶,那你就有麻煩了。」

哈爾堡同時指出,這項研究得出的只是初步結論,研究人員將繼續分析受調查夫婦在之後歲月裡的死亡率,以得出更可靠的結果。

研究人員在分析調查結果時考慮了受調查者的年齡、體重、血壓和是否吸菸等因素。

此前已有研究顯示,壓抑憤怒情感會增加壓力,導致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新華網)

2008-02-02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嗅出疾病電子鼻 指日可待

嗅出疾病電子鼻 指日可待

●糖尿病使病人的氣息發出甜味,而發出腐敗氣味的傷口則意味著感染———古代的行醫人員沒有現代高度發達的技術,他們通常靠嗅覺診斷疾病。據光明日報報導,科技正在使這項古老的手法變成現實。工程師正在倣照人類的鼻子來開發電子鼻,為不斷尋求微創技術的醫生開拓出一個嶄新的領域———利用鼻子了解人體狀況。

跟所有的有機生命體一樣,細菌散發出獨特的氣體混合物,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氣體的氣味來診斷細菌感染;而非細菌性疾病(如糖尿病)可以促成改變病人身體氣味的生物化學變化。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很多這樣的氣味難以察覺和識別。正在興起的電子鼻技術可以辨別上述氣味中的細微差別。不同類型的電子鼻都由一排嗅覺感測器組成,當接觸到不同氣味時,這些感測器會以獨特的模式被激活,其中的軟體通過分析這些模式來識別每一種氣味及其來源。其實,人類的大腦也是通過同樣的模式識別過程來辨別氣味的。

電子鼻起初是為其他目的而設計,例如,嗅出洩露的化學物質或者探測食物的腐敗情況。然而,研究越來越多地揭示了這項技術在疾病診斷上的應用潛力。

「利用電子鼻幫助診斷肺癌」的發起人之一、克利夫蘭臨床研究中心的肺病專家瑟皮爾·厄祖魯姆說:「呼氣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是新陳代謝造成的。癌症患者的新陳代謝會發生變化,呼出氣體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會隨之變化。利用電子鼻可以探測到這些變化。」

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麻醉師兼重症監護專家比爾·漢森證明瞭這項技術在診斷慢性鼻竇炎和肺炎上是有所幫助的;其他研究人員則證實,利用電子鼻可以將哮喘病人與健康人群區分開來。

電子鼻不僅會分析呼出的氣息,還可以嗅出尿液、血液以及其他體液中遭受感染的情況。

比起其他診斷和檢測,電子鼻具有快捷、便宜、創傷微小的特點。科學家對電子鼻進行了測試,並預計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做到這一點:流鼻涕的病人去看醫生,將氣息呼進電子鼻後,不出幾分鐘就可以斷定該病人是否存在鼻竇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然而,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的化學家、化學感測器設計師大衛·沃爾特指出,要想將這個設想變成現實,仍然任重而道遠。他說:「我還不能完全相信,在那裡放著一台投入運行的電子鼻,它能夠始終如一地做著診斷工作。」儘管目前的技術還遠非完美,漢森指出,電子鼻可以作為鑒別工具,用來識別哪些病人應該去做更為複雜的檢測。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已經審批通過了一種檢測尿路感染的電子鼻,至於用於氣息分析的電子鼻或其他醫用電子鼻,尚待獲批。

「這是一個即將火爆起來的領域」,漢森說。「目前只是在等待某個財力雄厚的人拿出錢來,致力於商業性地開發電子鼻。」(中新網)

2008-02-03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

玻璃離子體 填乳臼齒防蛀牙

玻璃離子體 填乳臼齒防蛀牙

 兒童乳臼齒凹隙縫平時無法清理,填補上玻璃離子體材料,可以有效減少咬合面蛀牙。
●台灣5歲以下小朋友,七成五者至少有一顆蛀牙,台北榮民總醫院追蹤發現,小朋友使用玻璃離子體材料封填乳臼齒凹隙,對預防咬合面蛀牙效果不錯。

台北榮總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施文宇說,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小孩口腔衛生,再加上氟化物使用普遍,「小朋友蛀到滿口爛牙才來就醫比以前少。」

不過,由於乳臼齒咬合面較深的溝隙,容易積存細菌及食物殘渣,刷牙不容易刷乾淨,氟化物對預防咬合面蛀牙效果有限,臼齒凹隙封填就成了預防蛀牙的方法之一。

施文宇指出,一般使用樹脂材料,做臼齒凹隙封填,但對成人恆牙臼齒的效果較好;6歲以下小朋友治療時,較難控制口水,大多會選擇玻璃離子體,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牙科再將此材料經技術處理,調得稍為濃稠。

台北榮民總醫院蒐集481顆經玻璃離子體材料封填凹隙的乳臼齒,發現不管追蹤半年、一年或兩年,玻璃離子體留置率超過八成,即使脫落,玻璃離子體中的氟化物仍會滲入乳臼齒凹隙,乳臼齒頂多只會有淺淺的窩洞或稍微變色。

施文宇說,玻璃離子體優點為可直接黏在牙齒上,不必先在牙齒咬合面鑽洞,施作過程也不怕口水汙染,且封填後會持續釋放氟化物,對抗細菌,雖然持久性不如樹脂,但小朋友會由乳牙換成恆牙,沒有時間的疑慮。

施文宇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以下小朋友至少蛀一顆牙比率,不應超過五成者,小朋友三歲以後乳牙長齊約20顆,或可考慮做乳臼齒凹隙封填。(施靜茹)

小朋友如何預防蛀牙

吃完東西就刷牙

刷牙時使用牙線

減少吃甜食的數量和頻率

使用氟化物預防蛀牙,如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氟膠、氟漆、氟錠

做凹隙封填預防蛀牙

定期口腔檢查

(資料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牙科部)

2008-02-03



閱覽更多新聞,請看世界日報。